褔報不 夠,想開智智慧,門兒都沒有!

2023061920:52
 褔報不 夠,想開智智慧,門兒都沒有!
智慧, 工巧, 端正, 精進, 福德這五種 --- "問其本末,誰為第一"
佛經上說有個國王, 有五個王子
第一位王子智慧第一

第二位王子工巧第一

第三位王子端正第一

第四位王子精進第一

第五位王子福德第一.

這五個王子都認為自己是第一, 誰也不服誰, 都誇耀自己的長處.

最後誰第一呢?

佛告訴大家:

當年智慧第一的王子, 是舍利弗

當年工巧第一的王子, 是阿那律

當年端正第一的王子, 是阿難

當年精進第一的王子, 是輸輪是

當年福德第一的王子, 是我

當時你們都以為自己的長處(智慧, 工巧, 端正, 精進)是第一, 但是你們都不如我,我福德第一, 我成了佛, 你們成了我的弟子,依佛得度.

那麼為什麼不是智慧第一呢?

因為智慧也是從福報轉化來的。

有人說:要求智慧不求福報。

現在好多人愛談這個問題,他認為福報算什麼呢?我求智慧呀。有人天福報還要有智慧才行,對!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你想得到並且轉變自己業力而有人天福報的那個智慧是從哪裡來的呀?究竟的來說,一點路也不能省,你的福報沒有積累夠而想開智慧的話,門兒都沒有。

在西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喇嘛,他對他的上師說:「我怎麼修行」?上師說:「你要好好做善事哦,多做功德,智慧才能增長,功德和智慧的增長是平等的」。「哦,原來這樣,功德增長智慧才能增長」!喇嘛想。所以他就給大眾印經,每天早上就推著印經板去印經,印了多少年了。他不停的為別人做,目的是為了開智慧。他也沒有了解經文法義,也沒有聽聞佛法。印了很久,幾十年了,覺得很累,就煩了。他就拿著那個印經板發了個願:「文殊菩薩,諸佛菩薩請做個證明吧。我的上師跟我說:好好求福,求福就能增智慧。我一直在為別人做事,可我的智慧還沒有開哦!如果我上師說的這個話是錯的,那我把這個印經板丟到空中就讓它掉下來好了,如果我上師說的這句話是對的,那丟到空中的這個板不要掉下來好了」。他想:這個木版丟到空中肯定要掉下來的,那就證明我的師父說錯了——他想證明他的師父說錯了。他不想做功德了,不想求福報了,他想開智慧去。

理所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板要丟到空中肯定要掉下來的。他一狠心,一咬牙就把板往空中「啪」的一聲,丟了出去,不管了。他就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木版掉下來的聲音,可是,一直沒有掉下來的聲音。奇怪了,木版沒有掉下來,怎麼回事?睜眼一看,文殊菩薩在空中接住了經板!!!文殊菩薩說:「我可愛而又可憐的弟子呀,你的上師其實一點錯也沒有呀,你的福報增長夠就是智慧增長夠。你現在的智慧沒有開,就是因為你的福報還不夠,你應該繼續修呀!繼續求福報,繼續為大眾服務哦」!哇!他此時能親見文殊菩薩,很難得!

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表智慧的!就是由於他的信心發生動搖的時候,就是由於自己做功德;做善事的問題產生懷疑的時候,而且自己的福報增長到一定水平後,感應到了文殊菩薩現身!菩薩無處不在呀!

從這裡可以看出,你福報求不到,想開智慧?不行!!你的福報有了,就把福報轉換為智慧了。

佛陀告訴你, 智慧是福報的僕人, 福報才是第一位的.

福德到底有多重要,看完本文你一定有深刻認識

一、福德的重要性

世人學道者多,悟道者少,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並非完全是根器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缺少福報有關。比如一部跟自己最契機的經論,哪怕只有幾行字,可能看後會發生全身心的變化;一位善知識,哪怕只見一次面,就能直接打開自己的某個心結,如果沒有福報的話,都可能見不到。

一個密乘行人找到什麼樣的上師,這固然與宿世的因緣、和個人的發心有關,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福德。福德、發心不夠的,很容易遇到假上師。不少人依止上師前根本不加觀察,而不久又開始隨意誹謗,甚至對整個密乘生起邪見。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還有如修行缺少自由、多諸障礙;生活、工作上處處不順等等,都是福報不夠的緣故。福報不夠,即使發心弘揚佛法,也難成功。福報若夠,就會心想事成,違緣就不容易起;弘法上也沒有障礙;智慧也容易生起。

有人認為:般若為三乘之母,當擺在學修之首。應待徹悟空性證得解脫,再依空起用,廣行利他事業。

又有人認為,《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執著於善行福德這些有為法呢?

多識活佛說:「小乘法不能成佛,而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在哪裡?很顯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現觀莊嚴論》說小乘羅漢入菩薩道,必須從大乘資糧道發心進入,無法從更高位進入。其主要原因,就是福德資糧不足,因而開悟的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能,要靠雄厚的福德資糧做後盾。""這些都是藏傳佛教根據了義經典,得出的正確結論。那種先修慧證得開悟,再修福德資糧的說法,是割裂智能方便二道,輕視慈悲善行的一種錯誤觀點。」

曾經,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問中觀見之甚深緣起法等問題時,菩薩解答後,大師仍然不太明白。菩薩囑咐說,除殷勤祈禱、仔細閱讀經論外,要積集資糧,淨治罪障。

有人以為世人眼中的富貴,是福報資糧。曾有人想放下官位,出家修行,但每次在動身的前一天就生病,而且很難治好。後來心灰意冷,還是做自己的官去吧,結果病馬上就好了。這就是沒有福報的表現,是他的冤親債主怕他解脫了,所以千方百計地拉住他。

被稱為中國三大比丘尼之一的圓照法師,火化後牙齒、心臟久焚不壞。她是貢嘎上師的弟子,曾向上師求金剛橛法。上師勸她多供曼紮,先修福報。但她執意修金剛橛,並修到把金剛橛插入水中不倒。一次在山中打坐時,一塊大石崩下朝她壓過來,她馬上拿起金剛橛一指,大石立即分成兩半從兩邊滾開。她以為躲過了一劫,但卻在走路時摔了一跤,把一隻胳膊摔成三段。當時大雪封山,幸好還有點福報,遇到一個採藥老人,把她治好了。此後她經常跟弟子講,要多修福德。

有仁波切開示說:有足夠的福報,我們的修行才能夠提高。禪定功夫的增長,智慧的生起,證悟的生起,都離不開福報。以前的老參師傅都知道,在禪堂里,古代是開了悟的人做班首,沒開悟但是修行理路明白的可以做參頭。參頭師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其他每個同參修行的境界問一下,看看誰有沒有問題;誰的路子走錯沒走錯,走偏沒走偏,需不需要糾正。同時也看一下,誰的境界達到什麼程度了,如果疑情真實,功夫成片,那麼呢,說明這個人很快就要開悟了。他就會悄悄告訴班首,注意這個人,注意接引他。一般來說,七天之內就會開悟,心裏面應該生起證悟;如果七天還不開悟,那就說明有問題啦。什麼問題呢?福報不夠,雖然功夫用到了,但是福報不夠,所以開不了悟。這個時候呢,就要他大做供養。

佛經原文

生經第二十四

佛說國王五人經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諸尊比丘各發心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那律、賢者阿難、輸輪及諸弟子五百之眾,本俱一時棄家為道,無所貪慕,不志世榮,悉為沙門。時舍利弗,嗟嘆智慧最為第一,斷眾狐疑,和解鬥諍,分別道義,無所不通,如冥中有炬火,多所照曜。時阿那律,嗟嘆巧便,為眾人匠,多所成就現若幹術,令人喜悅,工巧第一。於時阿難,嘆嗟端正色像第一,顏貌殊妙,見莫不欣,眾人愛重,一切尊敬,嘆為佛,有三十二相。於時輸輪,既勤修習,未曾有懈,嗟嘆精進,世間無倫,又能入海,多所成辦。如來世尊,現生釋種,棄國捐王,得成佛道,端正無比,色像第一。如星中月,光明超日,體長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聲八部,出萬億音,所講說法,天龍鬼神,人物之類,各得開解,皆得其所。佛諸兄弟,伯叔之子,雖各自譽皆歸命佛,以為弟子。佛之功德,不可稱限,從無數百千億劫,積累功德,自致得佛,為一切人示其道路。」俱往詣佛:「問其本末,誰為第一?我等聚會,各各自嘆己之所長。」

佛告比丘:「此諸人等,不但今世各自稱譽常嘆己身第一無雙,前世亦然,生生所歸,皆伏吾所,吾尊無極。所以者何?乃往過去無數久遠世時,有一國王名曰大船,國土廣大,群僚大臣普亦具足,其土豐熟,人民熾盛。王有五子:第一智慧、第二工巧、第三端正、第四精進、第五福德,各自嗟嘆己之所長。
其智慧者,嗟嘆智慧天下第一,以偈頌曰:

「『智慧最第一,能決眾狐疑,

分別難解義,和解久怨結。

能以權方便,令人得其所,

眾庶睹歡喜,悉共等稱譽。』

「第二者,嗟嘆工巧,以偈頌曰:

「『工巧有技術,多所能成就,

機關作木人,正能似人形。

舉動而屈伸,觀者莫不欣,

皆共歸遺之,所技可依因。』

「第三人,嗟嘆端正以偈頌曰:

「『端正最第一,色像難比倫,

眾人觀顏貌,遠近莫不聞。

皆來尊敬之,慎事普殷勤,

家人奉若天,如日出浮雲。』

「第四人,嗟嘆精進,以偈頌曰:

「『精進為第一,精進入大海,

能越諸患難,多致珍寶財。

勇猛多所能,由是無所礙,

家業皆成辦,親里敬欣戴。』

「第五人,嗟嘆福德,以偈頌曰:

「『福德為第一,所在得自然,

富樂無有極,生生為福田。

福為天帝釋,梵天轉輪王,

亦得成佛道,具足道法王。』

「各各自說己之所長,各謂第一,無能決者。各自立意,不相為伏,轉相謂言:『吾等各當自試功德,現丈夫之相,遠遊諸國,詣他土地,爾乃別知殊異之德,誰為第一!』時智慧者,入他國土,推問其國人民善惡?穀米貴賤?豪富下劣?聞其國中,有兩長者,豪富難及,舊共親親,中共相失,眾人構狡,鬥使成怨,積有年歲無能和解者。其智慧者設權方便,齎好饋遺百種飲食,詣長者門求索奉現。長者即見。進其所齎饋遺之具,以其長者名,辭謝問訊:『前者相失,以意不及,眾人構狡,遂成怨結,積年違曠,不得言會。思一侍面敘其辛苦,故遣飲食饋遺之物,唯見納受,無見譏責,亦無父怨母仇,故遣吾來,以相喻意。』其長者聞,欣然大悅:『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無親親以相喻意,乃復辱信,枉屈相喻,誠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順來旨,不敢違命。』其智慧者,解長者意,㸌然無疑,辭出而退。詣第二長者,亦復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剋期,共會其處,聚合眾人,和解仇怨。應時宴飲,作諸伎樂,共相娛樂,各各相問本末和解意,乃知此人以善權和解兩怨令親如故,各自念言:『吾久相失,一國中人,不能和解,乃使此人遠來相聞和解,其恩難量,非辭所盡。』各出百千兩金,而奉遺之!即持此寶,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言辭所具足,辯能造經典,

正士能博聞,安隱至究竟。

觀我以智慧,致此若幹寶,

衣食自具足,並及布施人。』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幹年,國中恭敬,多所饋遺。』國王聞之,命使作伎,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幹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䁯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䁯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甚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釁。』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雲何瞋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過逾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幹寶,誰為最第一?』

「第三端正者,轉詣他國。人民聞有端正者從遠方來,色像第一,世間希有,人民皆往奉迎,飲食百味,金銀珍寶,用上遺之。其人作伎,眾庶益悅,瞻戴光顏,如星中月,驕貴之女,多有財寶,眾藏盈滿,獻致珍異無數億寶。得此寶已,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善哉色如花,端正顏貌足,

女人所尊敬,又得常安隱。

眾人所觀察,猶如星中月,

今致若幹寶,自食並施人。

「第四精進者,轉詣他國。到一江邊,見一栴檀樹,隨流來下,脫衣入水,泅截接取。國王家急求栴檀,即載送上,金得百萬,所得之寶,不可稱計。與諸兄弟,以偈頌曰:

「『精進最第一,勇猛能入海,

致於眾珍寶,以給家親屬。

賴我浮江水,接得妙栴檀,

致金若幹數,自食及施人。』

「第五福德者,轉詣大國。時天暑熱,臥於樹下,日時昳中,余樹蔭移。此人所臥,樹蔭不動,威神巍巍,端正姝好,猶如日月。彼國王薨,無有太子可嗣立者,眾人議言:『當求賢士以為國主!』募人四出,選擇國內可應立者。使者按行,見一樹下,有此一人,於世希有,臥於樹下,樹蔭不移,心自念言:『此非凡人,應為國主!』尋往遍啟國之大臣,具說本末。於時群臣即嚴威儀,導從騎乘,印綬冠幘,車駕衣服,則往奉迎。洗沐塗香,衣冠被服,佩帶畢訖,皆拜謁稱臣。升車入宮,南面立詔,國即太平,風雨時節。即時敕外:『詔有四人:一者智慧、二者工巧、三者端正、四者精進,召至中合。』一時俱集,令住侍衛。時福德王,以偈頌曰:

「『有福功德者,得為天帝釋,

帝王轉輪王,亦得為梵王。

智慧及工巧,端正並精進,

皆詣福德門,侍立為臣僕。』

「時福德王,遂以高位,署諸兄弟,各令得所。」

佛告諸比丘:「爾時智慧者,則舍利弗是;工巧者,則阿那律是;端正者,則阿難是;精進者,則輸輪是;福德王者,即吾身是。此等爾時各自稱嘆己之所長,以為第一,於今亦然。昔爾時世皆不如吾,而各自嗟嘆。吾成佛道,三界之尊,今皆歸吾以為弟子,依佛得度。」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隨心讚賞【在人間】弘法平台

護持弘法利生,發心隨喜法布施,功德無量!

讓我們共同日行一善,為了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成就佛果,而轉發分享本文,共修法布施,您的每一點每一滴付出,都將融入功德的海洋,祝福各位,紮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