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涅槃』及涅槃的種類與何謂『忍辱』及忍之種類等級與忍辱的十種功德及精進波羅蜜之功徳《轉載自宗教寶書及高僧大徳之錄》

2023062007:15

何謂『涅槃』及涅槃的種類與何謂『忍辱』及忍之種類等級與忍辱的十種功德及精進波羅蜜之功徳《轉載自宗教寶書及高僧大徳之錄》

 

何謂『涅槃』及涅槃的種類何謂『忍辱』及忍之種類等級與忍辱的十種功德何謂精進波羅蜜與精進能得十種功德大般涅槃經(卷第四)白話版《轉載自宗教寶書及高僧大徳之錄》

 

捨有無莫貪着、放一切無煩鎖、心恆定斷諸惑、除空幻即自佛

 

德云: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慧風掃蕩污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圓覺經》

 

 

※何謂『涅槃』及涅槃的種類與何謂『忍辱』及忍之種類等級與忍辱的十種功德

【滅諦】

人生有諸多痛苦,皆是由於自己過去、現在所造作的煩惱業因,因而招感苦果。若欲解脫人生的痛苦則須尋找究竟安樂的處所為歸宿,而此離開一切煩惱達到寂滅安樂的境界,即是「滅諦」。「滅諦」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恒淨樂,亦稱為「涅槃」。

 

【涅槃的意義】

「涅槃」華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作『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而涅槃又是『不生不滅』之意,其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二)寂滅:「寂」乃無為、空寂、安穩之意;「滅」為滅除生死大患;指這念心寂然無為、究竟安穩,生死之患皆已滅除。
(三)不生:即煩惱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
(四)解脫:乃永離眾多苦果。
(五)安樂:涅槃為究竟安穩快樂之處。

「涅槃」即是這念心由染污轉為清淨,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凡提昇為聖,離開一切煩惱、生死,徹證究竟安樂的圓滿聖果。「涅槃」乃修行學佛者的終極目標,目標認識清楚,修行就有正確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進不懈,一定可獲證無上涅槃佛果。

 

 

※涅槃有五種: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大涅槃」。

(一)有餘涅槃:指貪、嗔、痴、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已盡,生死之因永斷,然尚餘有漏之色身,故稱「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即煩惱斷盡,所餘之色身亦歸於滅盡,眾苦永寂。例如小乘聖者認為度化因緣已盡,不復留住世間,即以能觀之心,發出三昧真火,將有漏之色身和所證之境界悉皆滅盡,灰身泯智,歸於真空,入無餘涅槃,永出三界。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為小乘聖者所證之涅槃。

(三)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雖常起諸妙用,而體性恒寂,無所執住。故恒以大智大悲,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前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動,行住坐臥,心都在涅槃當中,稱之為『無住涅槃』,此乃菩薩所修、所證之大乘涅槃。
(四)性淨涅槃:自性本自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自性無生無滅,清淨無染,湛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俱足無量功德妙用。禪宗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大師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即『性淨涅槃』之理。

〈五〉大涅槃:即佛境,乃心恆住在無生無滅、常樂我淨、清淨空寂之常寂光境界中,為恒定安住無起心動念(無念)之永恆大定境,乃與宇宙合一而永恆久遠之原始定境。大涅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為如來的法身。勝鬘經》:『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之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法華經》:『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何謂忍辱及之種類等級

●何謂忍辱?

即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生瞋恚惱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動之自性中,自在解脫,名為『忍辱』是也。

忍辱有三種:一、生忍。二、法忍。三、無生法忍。
何謂生忍?即受他人恭敬供養時,內心不生驕慢放逸,不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動;乃至受別人痛罵瞋恨,挨打破害時,心地亦保持如如不動,不生怨恨,名之『生忍』。
何謂法忍?就是受一切寒熱風雨,饑渴煎熬,如是等法之惱害,心地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之心,名為『法忍』。
何謂無生法忍?生忍與法忍已解脫,心安住在不生不滅之自性中,不動而自在光明,名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也是見招拆招之轉念成就,遇事能靜心心淨不被任何環境、情勢、氣勢所左右淹沒,而能自如如任運一切又不傷一切之意。

 

 

※忍辱:節身慎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忍』就如風火之力光,雖被吹被澆亦不毀風火之力光,賢者以『忍』為先,若人欲來謗己笑己,己亦不嗔,欲來壞己殺己,己亦不嗔,欲來使己不事佛法己亦不嗔,但當慈心正意則罪滅福生邪不入正萬惡消爛。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抓打惡口惡事貪嗔痴等希能忍之,能忍難忍,能作難作,名『出世忍』。我身若被砍截分離不應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云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

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俱足故,得如所願。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今故,何願不得。問曰:云何名生忍。答曰:有二種眾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嗔罵打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問曰:云何恭敬供養名之為忍。答曰:有二種結使。一者屬愛結使,二者屬恚結使。恭敬供養雖不生恚,令心愛著,是名軟賊。是結使生處。

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是法忍有三種:1.行清淨不見忍辱法2.不見己身3.不見忍辱人,不戲論諸法,是時名『清淨法忍』。以是事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俱足〈發音懺,乃攙雜、混雜也〉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五蔭如夢、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俱足無相羼提波羅蜜。住二忍(生忍、法忍)中,能俱足羼提波羅蜜,是菩薩於一切法得無相忍故,以是羼提波羅蜜俱足故得『無生法忍』。

 

『忍』之ㄧ字是修道增福增慧『訣』!『忍』有四忍六忍八忍十忍百忍...無生法忍,忍者『慈悲』也,是心住於真理而不動搖!

●忍之種類等級:忍是忍辱、忍受或安忍。能忍受他人的侮辱,以及面對違逆之境,不起瞋心謂之忍。可分為生忍,無生忍,無生法忍。生忍是忍受一切眾生橫加毀辱,忍受外境種種逼迫惱害,如疾病綿纏,水火災害,刀兵侵犯等苦,不瞋,不惱、不思報復。無生忍,是安忍於不生不滅之理,寂然不動,大乘義章言:理寂不起稱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言:了法無生,即可決定,名無生忍。無生法,是指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能以不生不滅的般若智,安住於此不生不滅的真如理,謂之無生法忍。
忍有忍辱、忍耐、堪忍、忍許、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心如如不動,了悟真理心安住於理上。

依經論所載,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空行,不取空相故,過於二地(二乘)得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忍有多種分類:

〈一〉A.生忍與法忍:雖受眾生迫害或優遇,仍不執於其違順之境而忍,又觀眾生無初、中、後之別,而在眾生之上體認空理,不墮於斷、常二邊,不陷於邪見,此即生忍(又作眾生忍);體認一切事物之實相為空,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不動,此即法忍。又謂忍耐眾生之迫害、禮遇,稱為生忍;對心法(即瞋恚、憂愁等屬於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不屬於心者)之忍耐,稱為法忍。B.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初心菩薩以有漏心,依諸果報福業,對所遇世間苦樂違順之事加以忍耐,稱為世間忍,即有相、有漏之安忍;大菩薩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現各種作用而無絲毫執著,稱為出世間忍,即無相、無漏之安忍。C.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為所動;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而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二〉A.忍辱波羅蜜分為三種,此三忍為:1.耐怨害忍:即受他人之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2.安受苦忍:即為疾病、天災所逼亦加以忍受。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心無妄動。此三忍各以無嗔、精進、智慧為體,又此三忍分別配於不捨有情任持、捨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B.三法忍分為三種:即:1.音響忍:又作隨順音響忍,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2.柔順忍:又作思惟隨順忍,指藉自己思惟,而隨順諸法之真理,安住於法。3.無生法忍:又作修習無生忍,即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C.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三忍:據天台宗,通教三乘與共之十地中,第一.乾慧地之菩薩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薩為柔順忍,第三.八人地為人即忍〈從苦法忍,乃至道比智忍〉第四.見地之菩薩名無生忍。

 

〈三〉四忍,據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載,四忍即:(1)無生法忍,忍可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生之理。(2)無滅忍,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亦不滅之理。(3)因緣忍,忍可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所生,本來無自性之理。(4)無住忍,忍可一切諸法本來無住之理,且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此四忍是佛為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等諸菩薩說諸法空寂之理,忍,即菩薩之智於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義,亦即菩薩修行時面對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嗔恨心,或遇苦難而不動搖信心,若能證悟此四忍之真理,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

四法忍與四類忍,合稱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諦。四類忍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類忍,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諦。以上八忍可以正確地斷除三界內的見惑。

 

〈四〉五忍,此乃依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據仁王般若經卷上,五忍為:(1)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指地前之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煩惱未斷,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其中十住為下品,十行為中品,十迴向為上品(2)信忍,即已得無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薩,地上菩薩得無漏信,隨順不疑,其中初地為下品,二地為中品,三地為上品(3)順忍,又作思惟柔順忍,意指心地柔軟,般若心生,能隨順真空理地不執一法,是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柔順,指其心性柔軟,其智慧成時,即能順一切法而生忍功,於實相、中道之理上不會乖違;忍,是指能安住其地位,慧心安住於空無法體中。即調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緣,不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同塵和光;亦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四、五、六地菩薩,菩薩順菩提道,趣向無生之果,其中四地為下品,五地為中品,六地為上品(4)無生忍,是聖位中的人,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因此於無性法中,忍心不動,親證無生;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七、八、九地菩薩,菩薩妄惑已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為下品,八地為中品,九地為上品(5)寂滅忍,是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即斷諸惑而寂靜安住之第十地菩薩及佛果,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其中十地為下品,十一地為中品,十二地之佛為上品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忍,加寂滅忍上中下三品,合共十五品忍法,乃指三賢十聖之十三忍,另加等覺.妙覺.正覺忍,則為十五忍,即:住、行、迴向、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等覺.妙覺、正覺忍。

 

〈五〉六忍,又作六忍法。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六忍為:(1)信忍,信一切法即空之忍。即令心安住於理,對佛法的真理,能信受不疑,別教(大乘教法)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心悉皆住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稱信忍。(2)法忍,認一切法即假之忍。別教菩薩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雖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證,故稱法忍。(3)修忍,修中觀,知一切法理事圓融之忍。別教菩薩於十迴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融和,於中道中忍可忍證,故稱修忍。(4)正忍,認確實中道之忍。別教菩薩於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於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稱正忍。(5)無垢忍,信證無煩惱染污之清淨心之忍。別教菩薩於等覺位中斷除無明惑染,而於自性清淨心體忍可忍證,故稱無垢忍。(6)一切智忍,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的最上忍。別教正覺果佛,斷十二品無明惑盡,知一切中道之法,而於此法忍可忍證,故稱一切智忍。以上是菩薩本業裏要學的六種忍。

 

〈六〉十忍:(1)指菩薩忍受真理而得之十種安住心。據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八之十忍品載,十忍即: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2)指菩薩之十種忍受行。依寶雲經卷一所記,十忍即: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此外,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又舉出三十二種安忍,即:無貪、不害、無熱惱、無瞋、無恨、無念、無諍、不染欲境、能護自他、順菩提心、無分別心、不著生死、順業果、身清淨、口意清淨、堅固不退、言說自在、無遍計、自覺聖智、將護彼意、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於人天樂得自在、相好圓滿、梵音深妙、滅除諸惡、遠離慳垢、除斷嫉妒、捨諸怨賊、近菩提分、離諸不善、樂處寂靜、獲諸佛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忍品則列舉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等九種忍。經論中並謂「忍」具有為十利之本、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諸惡、渡生死而至涅槃等功德利益。

 

 

●依《寶雲經》所載,菩薩之十種忍受行,分別為:(1)內忍內心對所起的一切心念都要能忍。(2)外忍: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到外境不起心動念,好壞都接受,不要有所執著,這是外忍。(3)法忍:如果你能夠去忍內外境、一切法的話,一方面可以安住自己,二方面遇到因緣可以轉因緣,不會隨因緣去受報。(4)隨佛教忍:看佛經追隨佛所教導的去學習這個忍法,因為世尊所教導我們的都是解脫道的法。(5)無方所忍:方,就是十方;所,就是各個地方,菩薩衪十方來十方去有這種忍功,都能夠自在。(6)修處處忍:五根對六塵、六識所起的、或真如性所現起的特殊功用,會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的境界。這裡處處不是指地方,是指境界層次,你都要能夠忍,不要去執著那個善境界。處處,代表八背捨、九次第地定、十遍一切處,十遍一切處見一切光,各種光都可以見,這在修菩薩道、修禪定時,就是這樣子。《大般若經》裡也講,十遍一切處,遍一切處所有的光明你都可以入,那種境界你要捨掉它,不要去執著它,用忍功夫去捨掉它。(7)非所為忍:有為法,儘量要去掉,你要內忍、外忍、法忍,修一切忍,不能用有為法,只能去轉你的執著心,不要用有為去相應,佛經都在告訴你要以無為法為目標,要修證到想受滅盡的定,沒有感情、不起心動念,這種定。(8)不逼惱忍:就是不逼迫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菩薩不能讓眾生起煩惱,寧可眾生來辱我、罵我,你都能自在,這是修內忍、外忍,菩薩是不去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不管對方有修行與否,都不去得罪他們。(9)悲心忍:他愚癡、沒有智慧、他是凡夫,他這麼做是當然的,你用慈悲心來觀對方的這些行為,就能夠同情、接受,不會怪他。用同體大悲的悲心來觀,以同等心這麼悲憫的去看他,我們儘量去滿足他,皆大歡喜,這是悲心、同體大悲。(10)誓願忍: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發誓願忍,一般來講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夠發誓願,前面這些我誓願要斷習氣、要度眾生、要怎麼樣、跟怎麼樣,這些都是小的誓願;菩薩到八地願波羅蜜,那是發大誓願,比方說未來成佛時,你的國土要怎麼樣等等。菩薩發願,要度眾生或幫助眾生,從內心到外境、由自己到別人,你能夠這麼去幫助眾生,忍下途中所碰到的障礙,才能成就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與身心自在的能力以上是菩薩之十種忍受行。

 

 

※十種的忍是:1、音聲忍,又名音響忍,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係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故稱音響忍2、順忍,又名柔順忍,乃心柔智順,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即對一切外境皆能逆來順受,心中隨順諸法真理,安忍於心,由此順趣菩提3、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4、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5、如焰忍,乃覺悟世間一切如熱時之焰,為誑相之虛集,無有真實;即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6、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7、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8、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9、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10、如虛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何為『百忍』呢?早上要忍,直到晚上更要忍,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忍。遭遇恥笑時要忍,被侮辱時更要忍;苦惱的時候要忍,痛苦之際也要忍。飢餓時要忍,酷寒時也要忍;被欺負時要忍,發怒時更要忍!遭逢是是非非時要記得容忍,並在心裡頭時時刻刻的檢討反省。

 

 

※『無生法忍』之意解:無生法忍即不用生種種方法去忍受之意,其並不是強忍〈強力忍受〉死忍,但要如何才能不用生種種方法去忍受?即是遇事遇境〈一切好壞順逆事順逆境〉能當下轉念看空化無如入禪定般如如不動或當下即以妙智慧妙言行去化解所面臨之境事使其皆大歡喜之意;也就是遇事遇境能當下轉念放空化無一切不執,而將一切看開放下之意;亦即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乃真智安住在此不生滅之真理實相上而不動不作不起諸業行謂之,即把心安住在無生無滅的道理真理之實相上。其可分為空忍與妙忍,空忍即遇一切順逆緣順逆事順逆境能當下將其觀空化無放下使其不入心地不在心境上留下痕跡,而對一切無執能看開放下使心不產生任何煩惱痛苦,如入大禪定一般不為一切起心動念。而妙忍即以無上之妙智慧妙言行妙方法去面對化解當下所遇所面臨之ㄧ切順逆境緣,而內心不起心動念去忍受一切的好壞順逆境使心能常住清淨;即能當下化解圓融一切而在心境上不留痕跡,不為任何一切順逆境緣所動所擾所執而不起任何煩惱痛苦亦不傷一切順逆境緣所起之人事物等而當下即能看開化解並圓融一切。簡言之,無生法忍即是『如如不動心』,即是『永不退轉』之意也。又無生法忍也是見招拆招之轉念成就,即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時時住於空空寂寂之清淨地,遇事能靜心心淨不被任何環境、情勢、氣勢所左右所淹沒而能自如如任運一切而不傷一切之意。

 

 

※忍辱能得十種功德:一、堅強道力。二、不離喜樂。三、怨仇頓消。四、破除嗔心。五、為非人護。六、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樂梵天。九、晝夜常安。十、速證菩提。

1.何謂忍辱得『堅強道力』?就是菩薩持忍辱之時,能體證忍辱三輪體空,不與諸境對立,自性自在,道力便堅強向佛永不退轉,是名堅強道力。

2.何謂忍辱得『不離喜樂』?就是修菩薩道之人,常懷慈忍之心利益眾生,令其各得安穩,而自己身心亦不離歡喜快樂,名為不離喜樂。

3.何謂忍辱得『怨仇頓消』?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修忍辱之際,本有恩怨,由忍辱對方之辱罵鞭打故,如是消除舊業,怨仇化為烏有,名之怨仇頓消。
4.何謂忍辱能『破除嗔心』?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修忍辱之時,以智慧深入正法,能正信因果法,一切對立法皆由因果產生,自性當下消除嗔心,是名破除嗔心。

5.何謂忍辱能『為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菩薩道之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是名為非人護。

6.何謂忍辱得『身相莊嚴』?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念念眾生苦,是故能感色身相好莊嚴之報,是名身相莊嚴。
7.何謂忍辱能『閉諸惡道』?就是修菩薩道之人,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悲忍辱之心,成就善法,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是名閉諸惡道。
8.何謂忍辱得『隨樂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禪天是也,菩薩道之行者,慈行俱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於梵天,是名隨樂梵天。

9.何謂忍辱得『晝夜常安』?就是菩薩道之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廣結善緣,心安理得,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是名晝夜常安。
10.何謂忍辱能『速證菩提』?十方三世諸佛皆行持忍辱波羅蜜,頓斷嗔恨心,證無生法忍而圓滿無上菩提,菩薩欲成就佛道,奉行忍辱登彼岸亦如是,故名速證菩提。

 

慈悲為懷‧喜捨為心

因果十來偈:一〉端正者忍辱中來。〈二〉貧窮者慳貪中來。〈三〉高位者恭敬中來。〈四〉下賤者驕慢中來。〈五〉瘖啞者誹謗中來。〈六〉盲聾者不信中來。〈七〉長壽者慈悲中來。〈八〉短命者殺生中來。〈九〉諸根不俱者破戒中來。〈十〉諸根俱足者持戒中來。【出自《罪福報應經》】

 

 

●何謂精進波羅蜜?

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亂,修六度萬行,勇往進道,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精進。
菩薩道之行者,能節其飲食,除於睡臥,晝夜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導教化愚癡頑固者,不辭勞倦,若能如此發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精進。

精進有三種:一、斷精進。二、修精進。三、求化精進。
何謂斷精進?就是『眾惡莫作』之意,菩薩道之行者,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三業,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塵欲,自性光明彰顯,是名斷精進。
何謂修精進?就是『眾善奉行』之意,菩薩道之行者,積極奉行五戒十善,無盡利益眾生,說法利人天,普令出三界斷六道,如是自利利他,是名修精進。
何謂求化精進?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一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動機始終不變,直至成佛,福慧圓滿,三覺成就,是名求化精進。
精進能得十種功德: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攝。三、為非人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惱。九、得食能消。十、優缽羅華。
何謂精進能得『他不折伏』?菩薩慧解精進,行業成就,不為外道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何謂精進能『得佛所攝』?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諸佛則攝受而不捨,是名得佛所攝。

何謂精進『得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向佛道,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為非人護。

何謂精進得『聞法不忘』?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所聞之正法,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何謂精進得『未聞能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何謂精進得『增長辯才』?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何謂精進能『得三昧性』?三昧是梵語(samadhi),翻譯為正定之意。菩薩於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何謂精進得『少病少惱』?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常得輕安,少病少惱,自在無礙是也。

何謂精進『得食能消』?就是菩薩於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於飲食能節不恣,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何謂精進得『優缽羅華』?優缽羅華是梵語(utpala),譯為青蓮華,其出於污泥而不染,世人見之,即生稀有之想。菩薩修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所染著,猶如此華,見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優缽羅華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白話版

「大般涅槃經(第四卷)」之摘出,實為告訴當今許多學密之人,應『吃素持齋』。佛陀臨終遺囑分明,宜猛醒。

大般涅槃經(第四卷)摘要

能隨順眾生的問題而回答是說,若是有人來請問佛世尊說:「我要怎麼樣能夠不捨棄錢財,而卻能被別人稱為大布施的施主?」

佛陀就會回答他說:「若是有佛教的出家人沙門,及外道的出家人婆羅門等,這些人欲望少,很能知足。對於不接受不清淨的東西,也不積畜〈即積聚,貯存〉不清淨東西的修行人,你就布施他奴婢僕人供使喚者。對於修清淨梵行的人,你就布施他女人。對於斷酒肉的人,你就布施他酒肉。過午不食之人,你就過午之後布施他飲食。不用鮮花香料的人,你就布施他鮮花香料。如果你這樣布施的話,布施的名聲一定流佈十方。而你的財寶,一點都不會損失」。這樣子,就叫做能夠隨順眾生的問題而回答。

這時迦葉菩薩就問佛說:「世尊呀,吃肉的人不應該布施肉類,因為我見到不吃肉的人,有很大的功德」。

佛陀稱讚迦葉說:「善哉善哉,你真是善解我意,護持佛法的菩薩,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善男子,從今天開始,我不准我的弟子再吃肉了。若是信徒供養肉類的話,要把這些肉,當成是自己兒子的肉」。

迦葉菩薩就問佛說:「世尊,為什麼如來不准弟子吃肉呢?」

佛陀說:「善男子,因為吃肉會斷了大慈悲的種子」。

迦葉又問:「那麼如來以前,為何讓比丘吃三種淨肉呢?」

佛陀說:「迦葉呀,這三種淨肉,是隨著事情的發生而漸漸制定的」。

迦葉菩薩又問佛說:「世尊,什麼緣故不再准弟子吃十種不淨肉了呢?甚至九種不淨肉,也不能吃了?」

佛陀告訴迦葉說:「這十種、九種不淨肉,也是隨著事件的發生,而逐漸制定的。和現在制定不准食肉的情形,是一樣的」。

迦葉菩薩又問佛說:「如來呀,您為何稱讚魚和肉是美味的食物呢?」

佛陀說:「我沒有說過魚和肉是美味的食物,我是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黑石蜜、乳酪及酥油是美味的食物。我雖然說應該積畜各種的衣服,但這些衣服全都必須是壞色衣才行。衣服既然都穿壞色衣了,又怎麼會貪著魚和肉的味道呢?」

迦葉又說:「如來若是制定不准吃肉的話,那麼乳酪、酪漿、生酥、熟酥及胡麻油這五種味道,蠶絲衣服、玉石貝殼、皮革及金銀器皿等物,也都不應該接受使用了」。

佛陀說:善男子,你不應該認同裸形外道尼乾的知見。如來之所以要制定這一切的禁戒,都是各有不同意義的。最初允許吃三種淨肉有它的理由,後來不准吃十種肉,也有別的理由。現在最後不准吃一切的肉,連自然死亡的肉也不准吃,這也是有不同的理由的。

迦葉,我從今天開始,制定諸弟子,不可以再吃一切的肉。迦葉,你要知道,吃肉的人,不管是行住坐臥,一切的眾生聞到他的肉體的氣味,都會生出恐怖的心理。譬如有人,整天和獅子親近,眾人見到此人,又聞到他身上沾染的獅身之臭氣,都會對他生出恐怖的心理。

善男子,比如吃蒜的人,污穢臭濁令人厭惡。其他的人見了他,聞到他的臭氣,都會紛紛捨離而去。就算此人在很遙遠的地方,大家連看都不想看一眼,更不要說去靠近他了。吃肉的人,給眾生的感覺,也是一樣的。

一切的眾生,只要聞到他體內發出的氣味,全都覺得恐怖,會產生一種將遭到此人殺害的念頭,於是飛禽、走獸及水族類的眾生,全都會趕緊離開此人,都會說這人是我們的怨家債主。

因此菩薩從來就沒有吃肉的習慣。雖然菩薩為了度眾生的緣故,而示現食肉,看起來好像在吃肉,而其實菩薩並沒有真的食肉。善男子,菩薩的清淨之食,是什麼都不吃的,因此怎麼還會去吃肉呢?

善男子,我涅槃之後,經過了無量的歲月,四果的羅漢聖人,也全都入滅了。正是正法已滅,進入像法時期。那時會有些比丘,看起來好像有持戒律,其實根本很少讀誦經典,而且非常貪食飲食,以養他的身體。他們身上所穿的衣服,粗陋而醜惡難看,身形臉容憔悴,一點也沒有威儀。他們放牛放羊做畜牧的工作,還背薪擔草,頭髮鬍鬚和指甲,長得是又長又利。雖然他們身披袈裟,但卻像獵人般,慢慢的走,仔細的瞧,猶如貓在伺捕老鼠般。而且他們還經常宣稱,已經證得羅漢果。他們經常生病,睡在糞便污穢之處。或者有些人外表上表現出賢慧善良的樣子,而內心卻充滿了貪心和嫉妒。或者像受啞吧法的婆羅門外道,說不出佛法來。

這些不是真正的沙門,卻在佛門裡出家,他們的邪知見熾盛,而毀謗真正的佛法。這種人破壞了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及修正行的威儀。破壞如來說要修解脫果,必須要遠離不清淨之法。還破壞了如來甚深的秘密之教法。他們各自隨著自己的意思,說出和經律相反的話出來,他們說,如來准許他們吃肉。他們各自隨意亂講,而說是佛說的。彼此之間還因此而起爭執,各自稱自己才是沙門,是佛之子。

善男子,那時還有的沙門,積畜穀子,收受魚和肉。親自煮來吃。手裡還提著油瓶、寶蓋、皮鞋等物。他們親近國王、大臣及長者,很勤於去學習占卜星宿、相命、醫術等技藝。他們雇養奴婢、積蓄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玻璃、真珠、珊瑚、琥珀、壁玉、坷貝、及各種瓜果。他們學各種技藝,譬如畫圖、陶作、寫書教人、農作、園藝、學咒語巫術、配製各種藥物、作曲、唱歌、美容健身、賭博、下棋等。若是有比丘,能夠遠離以上種種惡事的話,我說這些比丘,就真的是我的弟子。

迦葉又問佛說:「世尊,那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及優婆夷,因為修行所以要靠別人供養。若是他們乞食的時候,乞得了雜了肉類的食物,應該如何吃,才算清淨?」

佛說:迦葉,他們應當用水來洗食物,並把肉挑出來,然後才吃這些食物。若是盛食物的缽,被肉弄髒了,只要把缽的肉味洗掉,以後還是可以用,而且沒有罪過。若是見人供養的食物裡,肉類太多的話,就不要接受供養。一切現在目前的肉,都不應該吃,吃了就得罪過。

我現在制定斷肉食的戒律,如果要廣泛來講的話,是說不完的。而我涅槃的時刻要到了,所以只能簡略的講。以上就是菩薩能夠隨順眾生的問題而回答的意義。

迦葉,所謂善解因緣的意義,就是說,如果四部弟子來問我說,世尊,您剛剛才講佛弟子不得吃肉,為什麼不早向波斯匿王說這個法門的深妙含義呢?您有時講得深奧,有時又說得淺顯。有時說這樣是犯戒,有時又說這樣不犯戒。什麼叫做墮,什麼叫做律,什麼又叫做波羅提木叉呢?

佛就會回答他們說,波羅提木叉叫做知足,能夠成就修行者的威儀,不接受也不積畜任何東西,也叫做清淨的活命。

墮叫做四種惡道,就是墮到地獄,甚至墮到阿鼻地獄。而墮落的速度,比暴雨下降還快。聽聞此言的人,會很驚慌恐怖,於是就會堅持戒律,不敢破戒,修行知足法,而不接受一切不清淨之東西。墮也叫做生長養育地獄、畜生、餓鬼的因緣。由於這些含義,所以叫墮。

所謂波羅提木叉,就是捨離身口意不善的邪業。

律是指受持戒律的威儀,深解經典內之極妙含義。不受一切不清淨之物,及一切不清淨之因緣。亦不犯四重罪、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悔過法、眾多學法及七滅諍法等。

也有的人,把一切的戒律都破了,所謂一切戒律,就是四重法一直到七滅諍法。也有的人,誹謗正法,誹謗甚深的經典。還有毫無善根的一闡提,完完全全和佛法毫無一點因緣。

這類的人,自稱聰明利根有智慧,而把所犯的各種輕重之罪通通隱藏起來。如此隱藏諸多罪惡,猶如烏龜把頭尾和四肢都收藏起來一樣。由於歷經久遠的歲月而不悔改,於是罪過就日益增加。因為諸比丘犯了眾多的罪過,而不講出來,結果使得所犯的罪過,日漸滋長蔓生。如來知道之後,就漸漸制定各種戒律,而沒有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戒律都制定了。

這時,善男子善女人又會問佛說,世尊,既然您早就知道這些事,為什麼不事先就制定戒律呢?難道世尊想讓眾生墮入阿鼻地獄嗎?譬如有很多人,想要去某處,結果迷了路,走錯了路。而這些人不知道自己迷路了,還以為走對了,也沒有見到可以問路的人。

眾生也是一樣,不知道佛法,沒見過正道真理。因此如來應該先為眾生說正確的道路,應該教比丘說,這樣做是犯戒的,那樣做才對。因為如來是正確的覺悟者,是真實者,只有如來能夠知道且見到正道。只有天中之天的如來,才能夠說出修十善法的增上功德,及十善法的義理。因此我們啟請如來,應該要在最初,就把戒律制定出來,以免眾生犯錯。

佛陀就會回答說,善男子,你說如果能夠為了眾生,宣說十善的增上功德。那也就是表示,如來把眾生都當成他的兒子羅睺羅一樣。怎麼又會說,世尊難道想讓眾生下地獄嗎?

我要是見到有一個人,有墮落地獄的因緣,我都還會為了這個人,而留住世間一劫的時間。我對眾生有這麼大的慈悲心,怎麼會想騙有如我兒子般的眾生入地獄呢?

善男子,國內穿破爛納衣的人,必須要見到衣服有破洞了,才會去補。如來也一樣,見到諸眾生有要進入阿鼻地獄的因緣時,才用戒律的善法去修補。

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最先講十善法給眾生聽。後來漸漸有人做惡事,轉輪王就隨著人民所做的惡事,而漸漸制定法律,以便讓人民斷除做惡事的行為。等人民斷除了惡事之後,自然就會遵行聖王的十善法。

善男子,我也如此。雖然我已經先說了善法,但卻不能先把戒律制定,必須要因為比丘漸漸行非法之後,我才能隨他們所犯之事來制定戒律。樂於修法的眾生,會隨著我的教法而修行。這種眾生,才能夠見到如來的法身。

轉輪王的輪寶不可思議,而如來也一樣是不可思議的,法寶和僧寶也一樣不可思議。而能說法的人和能聽法的人也都不可思議。以上就是善解因緣的意義。

 

花生大士開示『即身取證』簡要之法:『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上師,以為依止。虔誦四歸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基。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淨。修深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細心是成功的褓母,粗心是失敗的同伴……

 

◎仙佛曰:各人修行所做所累積之福慧資糧功德,除非『自己發心迴向』,才能將此功德轉移到他處,否則縱然是古佛、菩薩、大羅金仙、神聖仙賢等亦無權動用他人之福慧功德,除非其〈你〉有為人發願祈求則例外,因為無形中你的福報功德會被神佛拿去轉移給那人成願成就之此必需注意之。

 

 

『無私無我』即是天地之心,亦是純淨的心,唯有『無私的心』、『純淨的心』、『心如虛空的心』,此三心是自性中,自然流露的淨光。

 

※究竟成佛一真心:真心無它『清淨單純、無私無我、無分別』。

 

◎『菩提自性』,無一絲人心私欲,亦無善惡之別,心量若廣大如虛空,靜如止水,即能『真空生妙有』,一切無礙。

 

▲涅槃經云:『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示現生滅,若能『一念清淨、萬緣皆放下』即能入不生不滅之涅槃境。

 

◆華嚴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若有欲知『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唯有放下『人心私欲、意識思惟』,其自現也。

 

※『無為大道』非語言所能表達,乃實證功夫,故言『真佛不在虛無邊際處、真法不在文字經典中』,它就在生活中、承擔中,反觀即是。

 

★『菩提自性』人人本俱足,不用向外求,當你清除了『妄想執著、私心名相、有求有得』,於清淨無求中,『佛性』自顯。唯有『念頭純淨、一塵不有』,方能與自性相應,也唯有『無私無我、清淨單純』,才能與天地之徳相應。

 

◎光明祈禱:世間再艱難的事情也不能打倒我、困擾我,不愉快的事情總有一天會消失,想害我的人有一天也會失去他的力量,要幫助我、提拔我的人源源不斷的出現。這是『光明祈禱』,每日早晚各念三次以上,磨難打不倒你。

 

※修行要修到『心清淨』之境界才能預知自己的往生時辰。

 

●念佛的正確心態心念是要『看破、放下』使『心清淨』念之才能相應也才有真功徳。

 

※行盡天下路唯有修行不誤人……

 

★心中無求、一切放下,才能解放『心靈』,才能心通法通漸而了然『道』通。若能『萬緣放下、諸法皆空』,則諸幻能離、諸苦皆無,『處處皆淨土』。

 

發大願菩提心利眾可消己之無量業、拔己之無量苦。

 

●茹素〈吃素食〉戒殺多放生且多行善多孝順莫造惡做惡,可結善緣消夙業除災劫去橫禍祛病健身增壽延年,能祥和家庭助旺好運改好命運得好子女好子孫

 

●要遠離『惡友、惡人、脾氣習性粗暴之人、邪師、不正派之寺...堂』等,才不會被其惡業所波及傷害而產生病苦或厄運;尤其修行很好者更需速離,以免其所積之惡業惡靈業靈纏上你而為其擔業以致毀了你的修行功果,此必需注意。

 

※對任何境遇好壞事都要看開放下『一切不執』,此即無量之覺悟乃『大行者』所必備之要件。

 

 

修行人〈一般人〉常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於,沒有試著用佛〈慈柔〉的眼光去觀察世人〈別人〉,沒有用佛〈善心〉的慈悲去憐憫世人〈別人〉,沒有用佛〈善巧〉的智慧去包容善待世人〈別人〉等,所以才無法謙卑慈柔包容別人而產生種種煩惱諸苦諸業過

 

 

●海愈深,其折射散射愈多,故海愈藍。修道涵養智慧愈高,其反省迴向愈多,故愈完美。是以,修道之人先要有迴向心,然後才有定心,有定心才會產生慧心與信心,以及更上一步的精進心。修子謹記!殺生食肉乃是犯了「五罪心」,即是:殘忍心、自私心、殺害心、貪昧心、欺弱心。放生素食乃是增長「五善心」,即是:同情心、憐憫心、愛護心、慈悲心、平等心。《轉載宗教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