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七資糧簡介
白光佛
資糧指的是福德資糧,是利己利人的良好行為,也是成佛和解脫的重要因素。資糧是成佛的資源,脫離苦海之源泉,婚姻的連接線。大乘佛法提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修道。資糧道和加行道雖尚未見到無我正見,但對無我已有所概念或者明顯了解。
譬如:沒去過西藏的人,雖沒親眼目睹過西藏的情景,但看過有關西藏的資料、或者聽過別人介紹,對聖地西藏也有所概念,這相當於資糧道;其次,通過文字資料、錄像鏡頭或者聽別人介紹,深入研究它,便更加明顯地了解,對西藏的認識更加明確,稱之為加行道;剛到拉薩,初次目睹拉薩的美麗風景的時候,心裡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原來拉薩就是這麼美,」對拉薩的風景會有前所未有的感覺和認識,這就是見道。修道是在見道的基礎上,反覆了解和研究,越來越熟悉,最後徹底突破無我正見為止。譬如:親眼目睹拉薩的優美風景和優雅環境,但不一定很熟悉拉薩。要了解拉薩,還得通過時間慢慢的熟悉,才能正確地認識它。
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時候,就是在累積資糧,打下實修晃即認識無我的基礎。我們每個人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而言,人人皆可成佛,皆有成佛的條件。就像萌芽不但要種子和良田,還需具備濕度、溫度和農耕的輔助一樣,成佛不但要佛性即成佛的主要因素,還要很多次要因素,包括福報即積善積德。芽發能否發揮效力,完全靠溫度、濕度的適當的環境和條件,還要通過耕作來積極地培養,才能健康的成長。見道和修道時,是培養智慧即無我正見的智慧。這種智慧其實是眾生本有的,只是暫時沒能發揮出其本能而已。譬如:我們的本性本來純正,就是一塵不染,但是由於無明和自我的污染,看不見本性,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智慧就是認識無我,即認識本我的精神,這種智慧是眾生的本能,是沒有任何污染的本能。若鏡子受染污,就看不見鏡內的影子。污染與鏡子不是一體,灰塵只是暫時污染於鏡子,所以染污是可以遠離的。
七資糧是用七種方法來累積資糧,累積善德。七種資糧就是傲慢的對治是磕頭,惡業的對治為懺悔,慳吝心對治乃是供養,妒忌對治為隨喜即衷心祝福,愚痴的對治是求法和傳法,邪見的對治為懇求恩師長壽,自私的對治為回向。
1、
磕頭就是禮拜或者敬禮,也是放下自大、傲慢或者打敗自己的之意。人們總是打敗不了自己,被自我所占滿。敬禮有身口意三門之禮,身體之禮為誠心誠意磕頭,如理如法地禮拜;語言敬禮是如理如法地讚頌善知識、三寶以及父母;意敬禮是虔誠、相信因果、相信三寶和恩師。
若無禮拜,則無師生、前輩與晚輩之關係。根據儒家思想而言,禮、信、仁、義、智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這裡所講的禮是指大禮,是圍繞本性覺悟的智慧之禮,是誠懇之禮,是徹底征服自身之禮。禮拜讓我們積福、消業、展現智慧、打敗自大傲慢。傲慢即是自大,是一種讓人難以發現、度化、調整、馴服之隱形毒素。禮拜就是自大的對治,它不僅能克服傲慢,也是尊敬上師、接受恩師加持的極妙方法。本教《心經》云:「誠心頂禮,才能打敗自己;打敗自己,才能消除業障。」禮拜不是為某個佛、菩薩、大德,而是為消除自身的業障,或者是累積福報。禮拜能達到消除驕傲自大,徹底放下自己、打敗自己的忘我境界,那就是佛教的真理。
禮拜:大禮是禮拜中最殊勝之禮,是嘉辛木莉桑勒曾對拉辛雍斯達巴所行之禮。行大禮的姿勢為:將四肢伸展開來,身體匍匐於地,呈五體投地之勢。若為病人、老者或身體孱弱者,可免行大禮,改磕小頭。所謂小頭,就是四肢蜷曲於地,以頭碰觸上師雙足。由於人的最高部位是頭頂,最低部位為雙足,以自己的頭部碰觸上師的雙足,自然能消除心中的傲慢、自大。《小經部》云:「四肢為身禮,讚頌為語禮,誠信為心禮,三門合和為頂禮。」《明燈經》云:「四肢或五肢分別為:虛空支為頭部、風支為右腳、火支為右手、水支為左腳、土支為左手,」兩手如同即將開放的青蓮花、兩個大拇指形喻如意寶,蜷曲在手掌內。
頂禮形式具體如下:站立時身體如竹子般筆挺、兩足腳跟要併攏,觀想自身為應有盡有的尊勝宮殿、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色、聲、香、觸等美好事物都具備於自身,並以此供養給上師及佛菩薩。然後,雙手合十於頭頂,形如含苞待放的青蓮花般。觀想自己將所有美好的供品均供養給上師的身,進而消除自己身體所作一切業障,得到佛菩薩及上師的優美的相好;隨後合掌於喉輪,觀想將所有供奉給上師的語,消除因語所作的一切惡業,得到佛的六十支妙音等一切功德,能描述八萬四千法門;接著合掌於心口,觀想將心供奉給上師的意,消除因意所作的一切罪障,獲得佛菩薩的博大智悲力量,頂禮就此完結。頂禮所得殊勝成就為:得到上師及所有佛菩薩的三密殊勝功德,自己與上師合而為一。
頂禮是佛教的道德禮法,頂禮時如理如法,能深刻的感覺到佛的仁慈與智慧。佛教中,頂禮、觀想、每個動作、身體的每個姿勢,都代表著覺悟後的仁慈、理智,所以應加以注意。如合掌於頭頂時,只能高舉頭頂之上,而不能以孔雀頂禮般置於腦後;當合十於喉輪處時,不行邪教鼻禮,即不能合掌於鼻端;雙手合十時,須把兩個大拇指蜷曲於手掌內;合掌時緊閉掌,似含苞待放的青蓮花等。
頂禮時,應把自身觀想為如恆河沙般的眾生。磕頭時,應將自己今世的母親觀想於身右,今世的父親觀想在身左,今世的仇人觀想於身前,芸芸眾生圍繞四周,與自己一道磕頭、積福、禮繞、消業行善。若如理如法的磕頭,將得轉輪聖王之身、暇滿人身,並逐步得到佛的正果。開始修佛之人,無論磕長頭還是短頭,都要有頂禮之對境,即上師、佛菩薩、三福田等皈依資糧田,進而獲得自心的皈依對境。
2、 懺悔資糧
惡業對治為懺悔。無論做過什麼樣的罪過,只要誠心懺悔,沒有消不了惡業和罪過。懺悔是消除業障、清淨自心、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最好方法。懺悔的第一大法就是知錯。夏匝巴大師云:「過不為過,不知過才是過。」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善良,沒有錯,沒有罪過,這就是沒有智慧之故,也是不知錯之原因。真正善良的人不會說自己很善良,佛菩薩也不會說自己是佛菩薩。不要自以為自己善良,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錯,如果沒有錯,怎能轉世於輪迴中受苦,沒錯怎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本教《普明如來經》曰:「為曾過失而懺悔,今後誓死不再錯。」知錯就是要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認真提高發現自己的大智慧。知錯才能徹底悔改和不再錯。
本教懺悔法倡導四對治力,簡稱四力,第一力就是羞愧力。
羞愧力:羞愧力是指知錯、慚愧、後悔,他會發現自己的過錯,和錯誤的根源,並且對於過錯懷著羞愧、慚愧心。我們都是有良心的人,就像吃毒藥之後的後怕和後悔一樣,做錯之後,肯定會後悔、後怕或者慚愧的。我們都是中了毒的眾生,而且很嚴重,如果不去治病則必死無疑,但首先要知道自己已已經中毒了,否則不會去做任何懺悔或者消業之工作。這就是懺悔的第一大法,也是上述的知錯;
所依力:所謂所依力是懺悔的對鏡,也是懺悔時的唯一的證人。讓三寶、恩師、三福田或者父母那樣特別值得尊重的人來替我們作證,我們才能不再錯,徹底根除。譬如:我們是中毒了,而且中毒很嚴重,如果不除病毒,則必死無疑。此時此刻,我們所想到的就是醫院和醫生,到時也會聽從醫生的指揮,因為我們原本的希望是活下去。有病就得治,做錯就得改,否則不會有任何長進;
對治力:對治力是指具體的懺悔方式,也就是具體的對治法。譬如:治病也要方法,首先檢查好病的根源,然後適當的環境和配合下好好治療。治病必須聽從醫生指令,醫生讓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他讓你打什麼針你就得聽從,否則難以根治。不但靠醫生的醫術,自己也要積極適當地配合,才能痊癒。就像你身體虛弱、缺乏抵抗力,就得吃補身體之藥一樣。傲慢對治為禮拜,慳吝心對治是供養或者布施,貪心對治是觀想形式醜陋等等。就像根據病情服藥治病一樣,要找到秘訣方法。這個時候主要靠師傅的指點和經書的引導。
根除力:根除力就是誓死不再錯,就需要這樣諾言,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再錯。如死裡逃生的人,肯定會害怕死亡,不會再去冒這樣的險。我們的體內的病毒根除,剛從醫院出來的人,還會吃毒藥嗎?真正知錯的人,他會悔改的,真的悔改了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懺悔的精髓就是知錯、悔改和不再錯,這就是四對治力宗旨。
3、供養
慳吝的對治為供養,供養是積福、消業的最好方法。就像我們電腦病毒了,要刪除病毒就要殺毒軟體和防火牆,否則還會病毒的。積福是累積消業、成佛、事事順利的資源。就像在存摺里存錢一樣,點點滴滴地累積存款。這種存款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星球都是有的。只要一顆心在,供什麼都可以,但其前提條件是不慳吝、捨得,從心裡放的下所供之品。不但是如此,還要不圖回報、不圖福報。
供養不是為了佛菩薩,更不是為了三寶與恩師,而是為消除業障和累積福報的。我們至今仍然轉世於輪迴,未斷生死痛苦,是因為缺乏福報,缺乏脫離苦海的資源。福報是修行的基礎,覺悟本性的前提。若缺乏福報,則什麼機會都沒有。若要供養,就須明白捨得之理,真正的供養是要懂得從心裡去放下,沒有貪念、慳吝和被動心,才能稱為真正的供養。其實我們自己看見、所聞、所意識到的,所有美好東西都可作供養。我們要清楚了知,供養不是為了佛菩薩,而是為了自己積累福報。如今很多人諸事不順,無故發生失業、家破人亡、與人產生過節等違礙,這都是前世或今生所作孽力的因果惡報。為此,應每日施供,積累世間與出世間的福報,竭力消除業障,這就是消業的功課。
我們不成佛、不解脫,生死不自由,都是因為缺乏了福報,即缺乏了機會。要獲得覺悟、脫離苦海就得積累大福報。所謂福報就是積善積德,做利益於他人的一切善事。三身佛中的色身佛是積累福報的結果,是佛菩薩在修道時為眾生發願、發心、累積福報的成果,若無色身佛則無法利益眾生。佛在修道時,努力積累了福報,積極地培養了捨得心、愛心與智慧,才能得到三身佛成就。其中報身與化身,證悟之基為圓滿的福德資糧;法身的證悟之基為圓滿的智慧資糧。在修資糧道與加行道時,積極積累福報,建立修行的基礎,培養無我的智慧;隨後逐漸積修見道、修道,培養仁慈所引發的菩提心。福報與智慧相融圓滿,才能證得三身佛成果,那就是利己和利他的一切善法。
三身佛就是身口意轉變成智慧的成果。當成佛之後,你的身體得到化身佛成就,利益數不盡的眾生;語言轉化為報身佛,為菩薩傳授金剛密乘法;心融入到本性無思無念,無間無隔,無取無舍之成就,就是法身佛。
很多人總擔心沒有金錢、財物,就無法行供養。其實供養十分簡單和平等,只要供養者心誠,沒有貪念和慳吝,隨時隨處都可行供養,任何事物都可作供養。總之,依據供養者各自的生活水平和能力,供養可分為物資供養、精神供養、自身供養等。
有所屬的供品:有所屬的供養是實際存在的供品,包括天、龍及人間的所有美好事物,如位於天、龍與人間的王宮、財富及有所屬的環境、衣食等,皆供養給大恩根本上師及三寶。供養方法是:拋開內心的慳吝、不舍、貪念等各種雜念,將供品觀想成讓人滿足、能生起慈悲心的甘露或如意寶,以此供養給三寶及大恩上師。觀想從自身心間發出白色明亮的虹光,將供品照亮,使供品幻化為無窮盡的能使人獲得證悟的甘露,具備前所未有的慈悲力量。
無所屬的供品:無所屬的供養是非準備的實有供品,譬如:王宮、花園、糧食、優美的環境、食物皆可做供養,這屬於意念供養,非實際供養。譬如:與一大幫子人同吃一頓豐富的美食時,自己可將這頓美食觀想成會供、起死回生之甘露、無所不得的如意寶,以此供養給三寶及恩師;如遇見俊男美女,為累積福報,應把他(她)觀想成供養給天女、天子並供養於三寶恩師;如見到一朵艷麗的花朵、一道秀麗的風景、一處優雅的環境,皆可將其觀想成佛之淨土、人間樂土,供養給覺悟者及大德。
無所屬的供品,是指不執為己有的所有供品,包括人世間和天龍間的一切藥物、如意寶、珍寶、金銀及廣闊的森林,碧綠的草灘、無盡的大海、舒適的環境、清淨的河水等美好之物。《俱舍論》所記載的:須彌山、七金山、七大海及周邊牆、四大洲、八中洲等一切優美的環境、秀麗之風景等皆可供養給上師、佛菩薩。供養方法為:從自心間發出能感化他人的明亮之光,照亮面前的供品,使之獲得加持,成為不可思議的殊勝甘露,進而供養給佛菩薩及大恩根本上師。雖然這些我們都沒有見過,但可以用誠懇的心來做供養,讓我們得到極殊勝的福報。
人們所布置的供品:布置的供品是指特意準備的各種供品。如酥油燈、薰香、樂曲、食子、鮮花等五供;飲料、沐浴水、花、薰香、燈、塗香、食物、樂曲等八供;妙蓮、金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吉祥;鏡子、酸奶、長壽芽草、木瓜、右旋海螺、黃牛、黃丹與白茄子等八瑞物;金輪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白象寶、駿馬寶與將軍寶等七珍寶(又稱輪迴七寶);以及內供五根供、殊勝三供及不二供等。供養時應將清淨、未經反覆使用的供品放於供台,以自己的觀想、慈悲之力及禪定,甚深加持供品,以此供養給三寶及大恩根本上師。
隨喜的前提條件是不能有妒忌,對別人所做的好事誠心祝福、歡喜。根據本教經典所述:隨喜是妒忌的對治法,隨喜是誠心歡喜他人善法、功德之心。隨喜他人,不能有絲毫的妒忌,還應對他人所作一切感到滿懷歡喜,並誠心加以讚嘆和幫助,否則隨喜就不能圓滿了。佛云:「若能隨喜他人善,就得與他同等德。」若遠離妒忌,誠心祝福和歡喜佛的誕生、弘法、幻化佛子、享用妃眷、利生、度化惡者、降魔、留駐佛法、出家為僧、離眷靜修、證悟自心、獲殊勝功績、進入涅槃等不可思議之功績,你就也有同等的功德。我們也可以隨喜菩薩們所作的為大精神,包括布施身體、捨棄自我、放下尊嚴、領受眾生之苦、弘法利生等等。
隨喜就是感恩,我們要感恩父母,給予我們這麼好的身體和環境;感恩佛菩薩,為我們帶來了覺悟的精神;感恩老師與師傅,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教育和訣竅;感恩曾經傷害我們的人,沒有他們,我們肯定得不到忍辱和包容的精神;感恩每個眾生,提供了我們發慈悲的平台,若無眾生則無慈悲心可言;我們還要感恩國家領袖和他的良好政策,有了他才有今天的機會,今天的一切機會都是國家領袖提供給我們的。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三百六十定、六十支妙音,以及以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與法界性智,以及以此為代表的六十智慧、涅槃三十七品(又叫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聖道支)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也可以為此隨喜。佛的慈悲廣如無邊際的天空,沒有親怨之隔、自他之別,一切容於慈悲胸懷;亮如光輝燦爛的太陽,無窮無盡如廣闊之大海,直至輪迴窮盡,日日度化、月月利生、年年弘法,連續不斷度化如母大眾。這些都是我們的隨喜對境。
5、懇求傳法
懇請傳法是最重要和關鍵的法門。佛法是請求來的,不求法自然得不到法。因為佛法是根據各自眾生的業力、資質和根器所傳,如果眾生不需要傳法,那這個佛法不再有生存的價值。佛法是因為眾生的需求而產生的,並不是因為佛菩薩自己的愛好所言。
本教續部云:「通過問答來傳法,闡釋眾生之本性。」古西藏傳法並非是召集無數人馬,隆重召開法會形式的,而是一師一徒,按照弟子的需求、理解能力來解釋本性。師徒二人,處在清淨舒暢之地,用最真誠、真實的心來問答題目。就是一問一答,不是只有師父講弟子聽。師父必須是經驗豐富,學識淵博,慈悲心腸之人,否則問答就會中斷。續部就是這麼產生的,弟子用誠懇的心來求法,師父用慈悲的心來傳法,這就是佛法,是佛學院。現在很多所謂的居士們,依著自己的愛好,不依法,不依師父的教導,自作主張,擅自修行。
所謂懇求傳法是邀請清淨的善知識即高僧大德,令善知識傳法、講課,幫助恩師主持傳法活動,給有緣者提供修行、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它包括供養善知識,供養自己的恩師,供養寺院的僧眾,協助弘法利生事業。譬如:誠心皈依,懇求傳法,主動和師父交流,謙虛、誠懇地向恩師或者善知識學習佛法。西藏密宗云:「供養一千尊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眾生,因為他需要供養;供養上千萬眾生,不如供養一位僧人,因他能度化數不盡的眾生;供養一位僧人,還不如供養自己的恩師,因為對我有恩。」本教的每本經典都有求法人,都是根據求法者的要求所傳的。
西藏人很樂於供養善知識和僧人。供養僧人和恩師是為了弘揚佛法,因為只有清淨的善知識和僧人才能重任弘法利生之職,才能維護正法。弘揚佛法的目的是利益眾生,是幫助弱人。
弘揚佛法才能利益眾生,救度有緣眾生。弘揚正法還得靠高僧大德,出家僧團。佛祖說過佛法精髓在於戒,戒律根本為僧人,僧人是維持正法、正義的聖人,是三寶之一,也是資糧之田。如果那些高僧大德不住世,壽命受到障礙,進入寂靜狀態,則無弘法利生之者。
當時佛陀在世時的時候,也很多佛子們為了弘法利生事業,向佛祖供養八吉祥物等適當禮品,請求佛祖長壽永住,廣度眾生。如今很多高僧大德,壽命短暫,生病累累,弘法利生事業受到各種限制。我們為了消除大德、恩師的壽命、事業、身體上的障礙,積極請求、祈禱,積善積德。我們應該忠心祈禱和希望所有善知識壽比南山,弘法利生繁榮。
尤其是自己的上師。修行不離開恩師,如果學佛者離開恩師就像小鳥斷了翅膀一樣,沒法飛往清淨的心靈世界,看不見自己的本性。所以為了上師長壽永住,為了弘法利生,為了自己的修行得到成長和進步,進行祈禱、會供、八關齋戒等積善積德法會。師父如同小鳥飛往天空的翅膀,或者獅子打平天下的虎牙。為了師父的健康和長壽,值得舉行任何法會。
如幸饒彌沃在世時,魔王恰巴有時化身為佛祖的弟子,欺騙其他弟子,亂傳邪法。有時又化身為佛的父母、師父及本尊白光佛,向佛祖授記,示意其圓寂說:「您不要再執迷了,眾生無法度盡的,留駐在這個邪惡的世界,您自己也將受到傷害。」辛饒彌沃知道這都是恰巴魔王的騙局,為了度化這無惡不作的魔王,在弟子的祈請下,決定延後兩年圓寂,以精進苦修的方式度化了魔王。恰巴魔王雖為無惡不作的魔頭,但本性仍善良,在暗中對佛祖的行為進行觀察後發現,佛祖確實非常偉大,是個令人心服口服的真人君子。於是從內心深處生起虔誠之信仰,最後成為佛的首要弟子。
7、回向
回向如同保存文件,如果不保存,下一次就找不到文件的所在地;保存不好,文件就會損毀或者病毒感染。回向又是自己的一切善事分享給眾生的善巧方法,也是令人成佛、累積善法的大訣竅。回向為自私與貪圖之對治法,也是保存善法之最佳方法。對於回向,可從所回向之法、回向者以及如何回向三個方面加以了解。
所回向之法:對於自己曾做過的、正在做的、將來想要做的一切善事,以及自己親自所為、隨喜他人的善事功德、指示他人進行善事都可作回向。它包括磕頭、朝拜神山、積善積德、放生、布施、供養、誠信等,皆可回向給芸芸眾生。正如將word中的文字保存於電腦中一樣,回向必須留駐於大乘胸懷。
回向者:所謂回向者就是樂於積善積德者,樂於分享給每一位眾生。如果自己會回向,就按照回向儀軌回向。如果不會回向,則需請一位大德高僧幫助自己回向。夏匝巴大師說:「證悟空性者是上等回向者;對生起圓滿悉地者是中等回向者;回向者最起碼心生慈悲心。」在藏地,信眾一般會邀請一位六根清淨、精通顯密經典的大德高僧念誦回向頌、舉行回向儀軌。為獲圓滿回向,回向者皆應如此。
如何回向:《經部》云:「不回向則易窮盡,為己回向利益小,顛倒回向造惡業,應該回向於大眾,才能稱為好回向。」我們應以回向於芸芸眾生,使大眾離苦得樂、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百姓平安,家家和睦。而不應做為了自己一人的消病消難等顛倒回向、為自己獲得解脫的小乘